![]()
创业投资,是指投资者为以高科技为基础的新公司提供融资的活动。据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透露,温州民间能调动的创业投资资金高达上千亿元。到底这些资金流向哪里?有哪些财富故事陆续上演?
谁是温州的创业投资者
“温州的创业投资者多从实业起家,他们是积蓄了一定的资金和人脉后,再进军这个行业的。”温州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一语点出了我市创投者的“身世”。据浙江省统计局数据,目前在温州本地从事创业投资的私募股权投资企业有8家,此外温州人在外地创办的相关企业则有10余家,投资者基本上都有实业背景。
佑利控股集团董事长胡旭苍便是这样的例子。“实业基础不光是提供资金,它还有提升判断力。”胡旭苍1996年大学毕业后便创办实业,2006年开始进入创投行业。2007年11月,他联合30家温州大型民企或自然人成立了环亚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这是温州最早成立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之一,现投资额已达10亿元。
温商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温邦彦则是另一个例子。温邦彦1981年起创办永久机电厂,2007年开始布局创业投资领域,短短几年便完成了实业家向创业投资家的华丽转身。温商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金为1亿元,到目前为止已投资2亿元,可融资能力约为10亿元,主要投资对象是新能源和资源行业。记者近日联系温邦彦采访时,他正忙碌于北京一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事宜。
尝到甜头也经历过风险
“这家公司的主要业务是研究抽取煤层气的技术。煤矿采集前抽取煤层气能防止煤矿爆炸,这也是煤矿产业发展的需要。”温邦彦告诉记者,他是经上网收集信息、实地考察,并连续追踪了2年后,才出手投资的。该企业估值至少在10亿元以上,今年到现在盈利1.3.亿元,未来成长性将更看好。
创业投资除了需要稳妥的计划之外,还需要耐心。上海首华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温州人林阿信2006年投资某气柱膜产品,从概念操作到企业成长,花了四年的时间,今年他又投资了4800多万元用于建立厂房,年底能有三十多条生产线。气柱膜能代替白色泡沫,用以包装家用电器等易碎品,既环保又节省空间,未来市场空间很大。林阿信认为自己这个创业投资是“耐心守得好花开”。
以上两个是温商创投较为成功的例子。其实,温商也经历过风险。2007年,温邦彦曾投资乳制品高科技企业,但由于受三聚氰胺事件影响,全行业遭受巨大损失。“遇到这种事,只能说是天灾,好在我们签过股权回购协议,做了妥善处理。”温邦彦告诉记者,这次事件令他意识到创业投资潜在的风险,创投最重要的是“质”,而不是“量”。
据了解,目前,温州创投对象集中在海归、科研院校等的科技创业人才,投资领域集中在电子信息网络、新能源、光机电一体化、医学及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领域。“温商之前热衷搞包矿、建厂什么的实体经济,近年很多人都想和高新科技沾边,但自己缺少高科技怎么办?那就成为高科技公司的股东呗。”胡旭苍一语点破近年温州创业投资趋热的原因,而他目前也正与一家能源类高新企业商谈合作。
理念有别
土洋结合生尴尬
虽说近年创业投资在温州渐渐兴起,但记者调查却意外发现,国外创投基金普遍采用并被证明成熟的有限合伙模式并未能在温州生根发芽。这是为何?
2007年8月,胡旭苍发起成立温州东海创业投资有限合伙公司,公司以乐清的8家民营企业和1名自然人为股东,这是温州首个按国际模式设立的本土民营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然而它的运营并没有像设立之初那样如愿。
“‘东海’其实已经注销了。”胡旭苍无奈地笑道,由于各成员投资理念不同,偏好也不相同,东海的第一个项目就深陷于投资方与基金管理方的矛盾中。当时在胡旭苍的一再坚持下,东海投资了一家谁也没想到的孵化小鸡的企业。胡旭苍的理念是只要是成长潜力好、能上市的任何企业,都可以投。而基金经理则坚持新能源、新材料和环保等高新技术领域。双方的分歧加大后,胡旭苍等人最后重新组建了环亚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创业基金经理有自己的立场,但我至今还是坚持自己的理念。”胡旭苍透露,事实上当年那个孵化小鸡的企业如今已经上市,这证明创投不是不可以投资高新技术之外的板块。
除了理念难统一之外,温州的创投机构多实行公司制,这也有别于国际惯例的有限合伙模式。这里头最大的原因其实是控制权之争:如果实行公司制,温商作为投资者可以自己拍板,而如果是有限合伙模式,拍板的则是基金管理方。
投资方与经理人
如何消除心结
“毕竟是钱的问题,温商更愿意信任‘自己人’。”面对温州创业投资基金眼下的尴尬,温邦彦坦承,首先,温商有自己拍板作决定的习惯,让他们把多年打拼积累的资金完全交给“外人”打理总是有所顾忌。其次,温商多年实业经历,形成自己的判断标准及偏好。另外,也有温商担心,基金管理方所投资的金额只占极小一部分,要是投资失败,损失也较小,这种不平衡性也导致温商难以信任他人。
信任问题同样表现在外地基金经理来温难以融资。大部分经理反映,很难取得温州资金的信任,只有温州本地有影响力的商界领袖或者企业参与,才能获得温州商人最初步的信任。
这些特有的投资性格已经造成了一些特有的现象。温商成立的有限合伙企业,往往颠覆了投资人“不执行合伙企业事务”的概念,掌握着绝对的拍板权。而基金管理方则显得小心翼翼,充当了参谋的作用。双方虽然有合作,但不能不说中间隔着一堵心墙。
“这从长远来看并没有利处。”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认为,在创投业内,只有创投机构有着高度的诚信,投资者才会把更多资金投进来,投资方、创投机构、被投资企业才能更好实现战略共赢。胡旭苍也赞同“有限合伙才是创投未来的发展趋势。”在他看来,投资方与管理方必须加强磨合,增进互信,这才能使温州创投早日走上正轨。
建民间金融中心引导投资
温州民资雄厚,据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透露,温州创投可调动的资金超千亿元,不少投资者希望温州能打造民间金融中心,引导民资有序流动。
创投领域作为金融业的高端部分,其本身也是精英集聚。巴菲特成上千万亿的投资公司,仅仅靠12个精英运营。“相较于实业来说,投资更复杂,对人才素质要求也更高。”温邦彦说,通过投资引进高端人才,最终形成新的区域竞争力,这既是温州发展的新需要,也是温州民资寻找突破口的迫切之举。
温州具有金融改革的良好基础。在中国金融发展史上,温州留下的印记独特而鲜明:新中国首个股份制城市信用社、首个私人钱庄、首个实行利率浮动的信用社等均出现在温州。本月9日,省金融办、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等机构的领导、专家集体把脉温州金融集聚区的建设蓝图,这无论对于民间融资,还是创业投资,或许都是个良好的信号。
资本转型温商亟寻“钱生钱”
其实,早在20多年前,温州就已有创业投资基金的雏形。温州民间有种名为“活会”的融资方式,当创业者无法获得银行贷款,以投标方式筹资,给参与集会的投资者一定利息作为增值回报。这种互利互助的传统及信用体系为温州人资金抱团成立投资机构奠定了基础。
“稍微上了点规模的温州企业都想转型。”周德文说,温州人敢冒风险,也意识到了资本经营与产品经营相结合的重要性。同时,多年的实业经历也为温州投资者积聚了敏锐的市场嗅觉,为发展创业投资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国家与此相关的法规与配套设施也越来越成熟。2007年6月1日《合伙企业法》为创业投资企业以有限合伙企业形式设立提供了法律依据,刺激了民间资本参与的热情。而此后创业板市场的推出,则为创投运作提供了持续发展的动力。
据了解,创业投资从前期投入到后期收获,需要3~5年时间。胡旭苍说目前还不能准确说出创投的回报率,但他目前已投入的5个项目中,已有一个项目上市,以出售股份的形式增值,其他项目每年也能有投入资金的20%的分红。